毕业典礼“一个都不能少”需更多价值认同
—摘自中青网时评
针对网传“苏州大学毕业典礼仅让毕业生代表参加”一事,该校回应称,原定典礼方案受场地座位限制,只能邀请毕业生代表参加,目前学校已作出调整,更改典礼时间和地点,全校毕业生均可参加,按校区分为上午、下午两场。(6月9日 澎湃新闻)
伴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,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,举办毕业典礼并非易事。毕业典礼作为一种仪式,具有很强的公开性和象征性,不仅需要协调好时间和场地问题,也需要在流程安排和内容设计上精益求精,为毕业生准备一道丰盛的“文化大餐”,需要校方未雨绸缪、提前做好精细化的准备。
对于毕业生而言,毕业典礼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“刚需”,毕业典礼标志着“学成出师”,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,是毕业生从校园走向职场和社会的分水岭。毕业典礼承载着毕业生对母校的厚重感情,是毕业生不可割裂的集体记忆,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当对毕业典礼有普遍的、强烈的、迫切的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的毕业生,遭遇了“毕业生代表参加毕业典礼”,难免会觉得自己的利益、权利和尊严受到了侵犯,难免会产生情绪问题。
应该承认,一些学校“只邀请毕业生代表参加毕业典礼”具有“不得不如此”的无奈,室内场地难以协调、露天场地担心不利天气。尽管如此,“毕业生代表参加毕业典礼”依然暴露出一些高校价值认同上的缺失——没有给予毕业典礼足够的尊重与敬畏,没有充分认识到参加毕业典礼是每个人不可剥夺的正当权益。在某些人看来,既然毕业典礼没有那么重要甚至只是随大流、走形式,为何不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?既然是客观上的“条件不允许”,那就不能怪我们了。当人们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到自说自话的理由甚至自欺欺人的借口,“毕业生代表参加毕业典礼”也就上演了。
毕业典礼“毕业生一个都不能少”,只有当学校管理者将毕业典礼看得如此重要,才会想方设法“没有条件,就创造条件”。没有场地,就想尽一切办法、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去解决场地问题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即使经过多方努力依然找不到适合的室内场地,在露天场地举行毕业典礼也同样可以给毕业生们留下难以忘怀的“毕业记忆”。
在毕业典礼得到越来越多价值认同的今天,毕业典礼也成为家校互动的一次契机,不少家长都愿意来学校参与子女的毕业典礼。更为关键的是,毕业典礼作为“最后一课”,作为将大学“象牙塔”和社会“大熔炉”相联的一根纽带,也是大学对社会某种精神回馈,向全社会传递出大学的精神气质与价值追求。毕业生一个都不能少,是毕业典礼的应有之义。
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分团委学生会
宣传部
2019年6月11日